黄承天德:预示喜气的皇家尊色|文物中的中国传统色

发布日期:2024-09-02 10:50    点击次数:55

2024-04-01 07:50

图片

文博时空/文 文博时空 作者 马温馨 王佳歧

制图|孙嘉一

文物摄影|杜广磊

“喜气拂征衣,作眉间黄色。”(宋·胡松年《石州词》)黄色,是众多色彩中最温暖的颜色,给人愉快、辉煌、温暖,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感觉。古人认为眉间出现黄色是有喜事的征兆,韩愈诗有“眉间黄色见归期”之句(《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、李二员外》),后世用为典实。苏轼《满江红·怀子由作》中亦云:“衣上旧痕余苦泪,眉间喜气添黄色。”

“黄者,中和美色,黄承天德,最盛淳美,故以尊色为溢也。”(唐·杜佑《通典》)“黄”“皇”同音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黄色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依照中国传统的“五行”学说,“金、木、水、火”分别代表四方之神韵,而“土”则居于中央,统领四方,土色为黄。历代帝王崇尚土德,故黄色成为帝王之色,与皇权紧密相连,是帝王的象征,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荣耀。古代的建筑、器物常用黄色,如龙袍、故宫琉璃瓦,熠熠生辉,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尊贵。

01.黄白游

图片

“欲识金银气,多从黄白游。”(明·汤显祖《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》)黄白游,即黄与白中间的颜色,是黄色中最淡的一种,是颜色,却又不仅仅只是颜色。黄白,既是具象的黄山、白岳,也是意象的神仙梦;既是具象的黄金、白银,也是意象的富贵梦。它兼具了具象和意象双重美感,是天地万物的具象,亦是人类心灵的意象。

图片

图片

配色灵感:绿叶丛中紫牡丹,蝴蝶褐色枝头飞,春意烂漫、沁人心脾。

图片

图片

这件乾隆款黄地开光粉彩山水人物图四方茶壶,内壁施白釉,外壁黄色粉彩轧道上绘折枝莲纹。四面各有椭圆形开光,前后二开光内分别绘折枝牡丹和折枝梅花,左右二开光内绘山水楼阁图,开光外绘锦地洋花纹饰,锦地与开光形成主次、疏密等多种变化,在繁缛的“锦上添花”中突出了亮点。图上配御题诗“峰黛疑灵鹫,波光是若耶”、“漫步天街草,闲探上苑花”。外底施松石绿釉,署蓝料彩篆体“乾隆年制”四字双行款。

开光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,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,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,如扇形、蕉叶形、菱形、心形、桃形、圆形等,其内饰以图纹。

02.松花

图片

“碾成黄金粉,轻嫩如松花。”(唐·李群玉《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》)松花色源于松花粉,即松科植物马尾松、油松等的干燥花粉,浅黄色,带点小绿。“自看和酿一依方,缘看松花色较黄”(唐·王建《设酒寄独孤少府》)。明代《群芳谱》中曾记载:“二三月间抽穗生长,花三四寸,开时用布铺地,击取其蕊,名松黄。”松花带着春的气息,又像稚嫩的鸟羽,“轻嫩”无比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配色灵感:黄瓶之上融合五彩条纹与各色竞相怒放的鲜花,艳丽多彩、别具一格。

这件清朝的黄地粉彩番莲八吉祥纹奔巴瓶(奔巴,藏语,意为瓶),是仿藏传佛教供器藏草瓶的造型,形如宝塔,下承以高足。通体黄地粉彩绘八吉祥、番莲和变体莲瓣纹等,器内壁施松石绿釉,外底松石绿釉地红彩书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六字三行篆书款。其秀美的造型,精细的绘工,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纹饰浑然一体,为乾隆官窑精品。

清皇室崇信藏传佛教,尤以乾隆皇帝为最,清宫廷中设有许多藏传佛教殿堂,供有佛像、佛塔、供器、法器等。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瓷质藏传佛教用器,有佛像、藏草瓶、贲巴壶、甘露瓶、法轮、五供、七珍八宝等。

图片

图片

这件转心瓶构造奇特,瓶内套一直腹小瓶,与外瓶颈部相接,瓶口与颈部皆能转动,尤其是颈、肩部开光对合组成一部万年历。瓶体须三部分分别烧绘,烧制过程中,各部位的瓷胎收缩比例要控制好,才能组装、粘接、补彩后不出纰漏。

小瓶白釉地上饰粉彩。瓶颈与肩两部位,各绘十二个开光,上下相对。腹部饰黄地轧道的缠枝花纹,并镂空出四组四季园景开光景窗,透过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婴戏图,童子们或骑马、或打太极旗、或持伞盖、或击鼓、或打灯笼,千姿百态。

转心瓶是通过子母榫卯结构把内外瓶结合在一起,内瓶是可以转动的观赏用瓶。乾隆时除转心瓶外,还生产转体瓶,二者的差别是转心瓶以内瓶转动为特征,而转体瓶则以套在外面的瓶转动为特点。一般情况下外瓶或套瓶多有镂孔,内瓶则绘有各种内容的开光图案,在转动时可以透过镂孔看到内瓶上的内容。有的在以套瓶与外瓶壁上绘制可以搭配成组的分体图案,也有书干支字相配记月日者。由于内外瓶分体,所以在烧造时采用分体单烧的办法,内外瓶相接合的地方和榫卯处为素胎。

此瓶是乾隆八年(1743年)后特制的新式品种。清朝负责窑务的重要人物唐英(1737~1755年以淮安关使等职督窑,先后在景德镇27年)奏折称乾隆八年“工匠人等以开春正当甲子万年之始”,“复敬谨造得万年甲子笔筒一对,循环如意,蝠辏连绵”。由此可知,此件万年甲子镂空转心瓶亦当是乾隆八年制品。所以,颈部开光中有楷书“万年”、“甲子”及篆书天干名;肩部开光内篆书地支名。

03.缃叶

图片

“缃,桑也,如桑叶初生之色也。”(东汉·刘熙《释名·释采帛》)在万物复苏的时节,缃叶怀揣着新生的希冀,宛如桑叶初生的柔软。那浅黄中蕴藏着绿意,宛如春日里的第一抹阳光,温暖而明媚。缃叶之色,是生命最初的欢愉,是嫩芽破土而出的那份期待。

生命的轮回不曾停止。当秋天的脚步悄然来临,荷塘里的荷叶不复昔日的青翠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枯黄的缃叶。它们低垂着,仿佛在向世界诉说着夏日的辉煌。这缃叶之色,是生命最后的挽歌,是繁华落尽后的寂静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这件笔洗 胎体厚实致密,玉璧底,书康熙年款。内外皆施黄釉为地,上以素三彩作画。一男子坐于池边,赤脚伸向水面,神情轻松自在。笔洗色泽明艳,格调悠然有野趣,颇具康熙朝瓷器特点。

笔洗是为涮洗笔毫中余墨以保护笔毫的常备用具,晋唐时期就已使用。其造型多为敞口,或深或浅,以小而精致为美,材质各异,成为文房中最为重要的用具之一。明清时期瓷笔洗的主要品种有青花、单色釉和素三彩等,器形以葵花洗为多。

素三彩釉色以黄、绿、紫为主,还有黑、白色,因不用红色,故称“素三彩”。素三彩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景德镇,清代康熙年间进一步发展。它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,经低温再次烧成,与唐三彩、宋三彩工艺相似,惟涩胎成瓷。

04.黄栗留

图片

“凤城绿树知多少,何处飞来黄栗留。”(北宋·欧阳修《夏享太庙摄事斋宫闻莺寄原甫》)“黄鸟,黄鹂留也。或谓之黄栗留。”黄栗留,亦作黄鹂留,即为黄鹂鸟,呈黄棕色,似黄鹂于秋高气爽之时,在田野间嬉戏。

图片

图片

配色灵感:黄地粉彩盘之上墨色喜鹊姿态各异,栩栩如生,喜庆吉祥,灿然一新。

图片

这件清朝的黄釉描金爵,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古代青铜礼器。椭圆形口,有双柱形耳,深腹,有兽耳装饰,下承以三柱形足。通体施黄釉,无款。

05.栀子

图片

“东西游遍两山村,栀子黄时橘满园。”(北宋·陈舜俞《兴福院僧房》)栀亦作卮、支。栀子,是栀子果实内所含的栀子苷浸染织物所呈现的颜色。栀子苷是一种天然黄色素,色相为通红的暖黄色,自古以来就是染黄的染料,用之浸液可直接染织物。“有千亩卮(通栀)、茜,千畦姜、韭,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。”栀子染黄不仅在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被誉为可与千户侯媲美的财富象征,也在古代服饰中占据一席之地。秦汉以前,栀子是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,《汉官仪》记有:“染园出栀、茜,供染御服。”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用栀子。

古代用酸性来控制栀子染黄的深浅,欲得深黄色,则增加染中醋的用量。用栀子浸液可以直接染织物成鲜艳的黄色,工艺简单,汉马王堆出土的染织品的黄色就是以栀子染色获得的。但栀子染黄耐日晒的能较差,因此自宋以后染黄又被槐花部分取代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配色灵感:粉红小花枝头缀,枝叶映于黄地之上,淡雅清新,逸态横生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这件清朝的黄釉牺耳瓷尊,颈肩处对称塑有双牛首形耳。除圈足底外通体施黄釉,外底阴刻篆书“大清道光年制”六字三行款。此类尊见于清代《皇朝礼器图式》等多部文献记载,为清乾隆十三年以来法定8种祭器之一。除黄釉外还记载有白、赤、青以及月白等釉色。

依据文献记载可知,瓷质黄色牺尊用于地坛、先农坛以及先蚕坛的祭祀活动之中。敬天法祖的祭祀活动是历代政府奉行的国家大事,黄色是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。牺耳尊虽然只是瓷器,但从明朝开始规定“祭器皆用瓷”,后世的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祭祀制度,同样采用瓷器作为祭祀的礼器。

06.黄不老

图片

“蜜甜足人尝,黄蘖苦难近。”(唐·寒山《诗三百三首 其二百八十八》)黄不老是黄檗(bò)的音转,“不老”读作一个音,这个典故出自元代散曲家刘时中的套曲:“剥榆树餐,挑野菜尝。吃黄不老胜如熊掌,蕨根粉以代糇粮。”檗树皮中的汁液,能把普通麻纸染成黄色,成为文人喜爱的“檗黄纸”,抄书或经文,都不伤眼睛。黄檗树皮可以清热泻火,味道虽苦,饥荒年景却也是宝贵食物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“兰斛藏香,梅瓶浸玉。”(南宋·刘镇《踏莎行 赠周节推宠姬》)梅瓶,瓶式之一种,因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若而得名。瓶体修长,小口,短颈,丰肩,肩下渐收敛,圈足,有的附盖。梅瓶为盛酒用具,自宋代开始流行。元代梅瓶除圆形外,尚有八方形。明清时梅瓶器型从瘦长秀丽演变为肥矮丰硕,并由日用瓷渐变为陈设瓷。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佳。

07.柘黄

图片

“日奏云间紫凤韶,春随天上柘黄袍。”(元·萨都剌《观驾春游 其二》)柘黄色又称杏黄,为略带红调的暖黄色,来自于柘树的黄色素,由柘树黄色素浸染的衣服称为“柘黄袍”。《唐六典》记载:“隋文帝着柘黄袍,巾带听朝”。传说以柘黄染就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的赭黄色,烛光下则显现为赭红色,光彩炫目,故而受到了隋文帝的钟爱。自隋代成为皇帝的御用袍,一直持续到清代。柘黄传统上代表尊贵、权力,是一种代表了正统地位的色彩,故为“天子服”。

图片

这件黄釉凤首瓶,颈部贴塑一凤头,前有嘴,后有冠,两侧各塑出凤鸟的眼、眉、耳。颈部装饰弦纹多道。外壁施黄釉,釉层较薄,釉面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。凤首壶是辽瓷的代表器形。此瓶堆塑手法简练,颈部的凤鸟仿佛伸颈敛翼直立,夸张而不失真。

08.黄流

图片

“我郁载馨,黄流乃注。”(南梁·沈约《梁宗庙歌七首 其四》)黄流,草名郁金,黄如金色。黑黍和郁金香草酿造的酒色,宛如流动的黄金,故称“黄流”。南宋高似孙撰写的古籍《纬略》云:“中央土,土色黄,黄加黑为流黄,流黄为中央之间色。”

图片

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有一个重要的特征,就是屋顶上装饰着很多动物——垂脊兽。脊兽由瓦制成,古代的汉族宫殿建筑多为木质结构,易燃,因此檐角上使用了传说能避火的小动物。这些美观实用的小兽端坐檐角,为古建增添了美感,使古建更加雄伟壮观,富丽堂皇,充满艺术魅力。梁思成评价道:“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,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。”唐宋时,还只有一枚脊兽,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,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“仙人骑凤”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。宫殿垂脊兽的装饰是有严格等级区别的,只有“金銮殿”顶上垂脊兽十样俱全,“中和殿”及“保和殿”只能有九样,其它宫殿的垂脊上虽然亦有走兽,但要按级递减。

阳光普照的午后,熠熠闪光的黄色琉璃,金色的麦田,熟透的柠檬和香蕉,还有孩子们纯真的笑脸。黄色的美丽不仅仅体现在视觉上,更体现在它所传递的情感和寓意上。

图片 | 孙嘉一 杜广磊

排版 | 小谢

设计 | 尹莉莎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